精选书籍推荐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作为这本书的编辑,跟大家简单说明一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并不是简单把巴菲特历年的股东信按照时间罗列在一起的书,如果这样做就太简单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巴菲特每年的信件都有几万字,而且网上都有公开资料可免费看到,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查一下近几年的,都有全文翻译。 这本书的第1版成书于1996年,巴菲特授权坎宁安教授,将他的全部信件内容按照八大主题编辑,包括了公司治理,投资与并购,财务与税务等等,因为完整梳理呈现了巴菲特的理念,而得到巴菲特高度评价。这本书还原汁原味保留了巴菲特第一人称的写作,所以全部是干货。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已更新至第4版,包括了近年年报的新内容,而且添加的新内容在书中都进行了注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4版的译者杨天南先生,2001年在美国读书时就已经见过巴菲特,他践行巴菲特理念做投资也超过20年。他的译本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容和气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巴菲特的智慧、幽默还有一针见血。 本书的编辑坎宁安既是知名学者,也是伯克希尔股东,同时还是巴菲特多年密友,因此得到授权进入伯克希尔进行调研,他一手访谈的伯克希尔各子公司高管就超过200人,是最权威的巴菲特学者。 国内外写巴菲特的书几乎都会引用这本书里的内容,因为它已经将几十年来信件中的精华提炼和整合出来了。在本书出版之前,只有伯克希尔股东才是这封信的受众,这本书使全世界投资者和管理者都从中受益。这也是我们特别想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金融读物,更是一本企业管理者必读书。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子公司达到几百家,2017年底市值超过4800亿美元。他如何管理这样一个巨无霸公司,他的企业的价值观,公司治理的方式,在这本书中都有涉猎。 预祝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书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价值。

聪明的投资者

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最爱的一本书,这本书最重要的章节是第八章 投资者与市场波动和第20章 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边际,这本书的金句太多了,我一定要摘抄一下:防御型的投资者做分散投资,可以定期定额的投资指数基金,而对于进攻性的投资者需要做价值投资,同事强调了安全边际,向进攻型投资者提供了三种投资策略:购买相对不受市场追捧的大公司股票、买进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货股票、特殊情况或破产债务重组的股票,强调了投资成功必须企业分析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同时具备,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是一台称重机,要一生成功,只需要两个因素-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思考框架让你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有一种能力让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情绪破坏这个思考框架。聪明的投资者的定义是:那些在熊市(其他的人都在卖出时)买入,在牛市(其他的人都在买入时)卖出的人,因为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既罕见又复杂的。股票的稳健投资必须要求:合理的市盈率、足够强有力的财务地位、以及今后几年内的利润至少不会下降。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于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意义,即当价格大幅下跌后,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反之亦然,除此以外的其他时间里,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结果。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的机会大于亏损的机会,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亏损,但是当能购买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种类越来越多时,总体利润超过总体亏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保险业务的基本思想。\n 把2019年6月23日的感受也贴过来:今天终于看完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巨作《聪明的投资者》,说句老实话,没有预期收获的多,可能也是因为其中的价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还是摘抄一些文字可以时刻提醒自己。 1. 投资策略: 书中对于防御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策略。 针对防御型投资者,可以定期定额的投资指数基金,持股数至少10只最多30只,挑选的公司必须是大型(大公司更加容易借助资本和人力资源来度过难关,且很快被市场所反映),知名(市占率达到十分之一),财务稳健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今后几年利润不下降),长期连续支付股息,使用过去七年的平均数作为每股收益的参照,对于成长性公司市盈控制在25倍内,如果使用过去一年的利润,则应控制在20倍,稳定期公司过去三年平均利润的平均市盈率不超过15,过去十年没有负的利润,10年每股收益至少增加1/3,PB 不超过1.5。适度的股价资产比,PE*PB不超过22.5。 对于进攻型投资者推荐一购买不受市场追捧的大公司股票,二买进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货股票,三买入特殊情况债务重组的股票。 2. 能力需要: 一个好的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企业分析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思考框架让你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又有一种能力让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情绪破坏这个思考框架。始终把股票买卖的行为看成是买卖企业的行为。 3. 看待市场波动: 市场永远像一个钟摆,在短命乐观和不合理的悲观之间摆动。永远重视本金的安全。聪明的投资者客观的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因为市场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意义,即大幅下降时给买入机会,反之亦然。除此以外,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 4. 估值 估价首先估算未来某几年的平均利润,然后再乘以一个恰当的资本化因子,未来盈利等于产量*产品价格*营业毛利。对于成长股的资本化率(市盈率)=8.5+2倍的预期年增长率。由于会计估计的存在,使用平均的利润会更有参考意义。市盈率会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加而增加,于是价值会直接以利润的平方而增加。 5. 安全边际 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边际”,分散化原则是因为当能购买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总类越来越多时,总体利润超过总体亏损的可行性就越来越大。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是因为需要容错。 最后对于坚持价投者每当碰到困难时,都可以想想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 “那些坚守繁文缛节的人, 岂不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

为给投资者建立一个完整的巴菲特式投资体系,本书内容包括投资前的准备、投资哲学,如何建立巴菲特式的投资策略、操作策略,最后是企业和行业分析体系。在全面介绍巴菲特理论大框架的同时,结合作者十几年研究和实践巴菲特理论的实战经验与感悟,内容涉及价值投资的大部分领域,并有较多的案例分析,附有部分网友精辟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让读者读完本书后对巴式投资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梁先生的《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就是巴菲特理论的中国A股应用的延伸,梁先生说,书上的内容是他多年积累经验的全部,我想也的确是我看过的可操作性最强的著作。价值投资没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但细节却特别多,而且只要某些细节把握不好,对投资业绩可能就会有大的影响。感觉他的著作把各种细节以及在投资实际操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主要内容与他的博客基本一致,除了更有条理之外,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透露了不少在博客上未公布的内容,是关于价值投资难点的思考,包括具体分析如何判断股票严重高估和卖出的方法,包括如何投资周期性行业,包括大家最想知道的股票池。还有,这本书不适合投资初学者,更适合对价值投资已经有一定了解的人,里面很多内容感觉没有一定功底和实践经验并不能领悟,甚至会认为是言之无物,但其实大部分内容是反复巴氏理论--实践--理论后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理解了,掌握了,领悟了,我们就能增进10年的功力。 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梁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踏踏实实做价值投资的代表性人物,他对巴菲特理论的理解十分深刻,观点清晰简洁直达本质,没有弯弯绕,只有最清晰和最有穿透力的见解,给人一种宝剑削铁的感觉。读梁先生的书能让投资者少走弯路,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理解价值投资和巴菲特理论的精髓。梁先生的思想早就该集结成书了!

价值

三周前就买了张磊《价值》这本书,直到昨天才磨磨唧唧的看完,看完后总体感觉张总的格局太高,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不太适用于普通的价值投资者,倒是很适合基金经理和大型机构投资人,看这本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实战经验,可能有很多地方看不懂。 在书中有些观点还是挺不错的,对于人生和投资还是具备很好的指导意义,比如张磊提及的凡是能被火烧掉的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火烧不掉的才具有价值,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说金钱、房子不重要,应该是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要持续积累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只有这些才真正是你的,连火都烧不掉的东西,就像我常说的,你的所有都是认知的变现,在股市里面的收获,人生中的道理抉择,包括择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认知的变现,所以要想在股市里面持续收获,必须多读有价值的书,读传世经典,提升自己的认知。 书中提到的投资股票要投资于品质,投资于变化。投资于品质就是要选择好的股票,俗话说买股买龙头,这里的龙头不是市场龙头,是行业的龙头。投资于变化,就是要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时果断买入,这才是股票的爆点。 对一个企业的分析要从人、生意、环境和组织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人就是公司的管理层要有雄心和格局,比如卖水的老总,认为他不是卖水的,他卖的是健康等。生意就是公司的赚钱模式,公司究竟是怎么赚钱的。环境就是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变化时,其它基础设置是否能够跟得上,配套是否跟得上。亚马逊在进军超市时,美国有一个霸主在核心商圈开了很多家连锁,但亚马逊却开在乡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然后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就是美国七八十年代,汽车进入了家庭,扩大了人们生活的半径,亚马逊才能成功,这就是环境的变化。组织就是公司的文化和执行力。 关于一个企业的价值,不能光看企业财报中的盈利,要进一步思考,这个企业是否会给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即使是亏损的公司,只要是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最终都会获得社会巨大的回报,比如当初的腾讯做社交,也是长久看不见盈利,亚马逊也是长时间亏损。要看一个企业到底在做什么,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 关于书中提及的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个原因如果不成立,所有的现象将不成立,在分析企业时要用第一性原理进行分析,才能抓住核心、关键变量。 关于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提升创新,或者商业模式进行升级等,特别要关注的是破坏性创新,当破坏性创新出现是往往是巨大巨大的机会,破坏性创新往往意味着行业出现了颠覆着,比如拼多多这种社交电商的出现,我要早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重要性,早明白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我一定会买入拼多多。你我的所有行为和财富都是认知的变现,哈哈。当破坏性创新出现时,对于被颠覆的行业是致命的,因为往往意味着降维打击,比如柯达被手机打败。 总之,价值这边书主要还是讲价值投资关于道的层面。只有深刻理解,也许才能拥抱才一次产业变革。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 《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教投资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给散户开启了亮光,他的方法完全值得借鉴,本书也根据其自身选股的经验,分享了在选股时所用到的方法,不懂不投可能是最靠谱的动作了。 这位投资大师不仅在掌管麦哲伦基金的时候收益率很高,就算是退休之后,作为独立投资人来说,他的收益率也是非常可观的,可见他的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并且是可以学会的。我们先从他的基本面说起。 彼得·林奇的选股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事实上,其选股方法就是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正是通过对公司重要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规避接触不良公司、买入卖出的规则限定,以及长期投资中的资金管理和资产组合等等要素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均衡,才是价值投资者趋利避害,长期跑赢华尔街的制胜之本。 每股净现金。林奇喜欢考察每股净现金水平,看其是否对股票价格有支撑作用,并以此考察公司的财务实力。每股净现金的计算方法:(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长期负债)/总股本。每股净现金反映了公司背后的资产,并且对那些处于困境的、即将转型或是资本运作的公司都是重要部分。 内部人员是否买这只股票。内部人员买入股票是个有利信号,尤其是这个信号在许多投资者间传播开来。然而内部人员买入股票可能有很多原因,他们一般在感觉到这是个吸引人的投资时买入。 公司回购股票吗?林奇尤其欣赏从那些期望进入其他领域而回购自己股票的公司。公司进入成熟期,资金流量超过需求时,就会考虑在市场上回购股票。这种回购行为为股票价格形成支撑点,而且通常发生在公司管理者感觉股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 彼得·林奇认为,找到一个好的公司,我们的投资战略还只成功了一半,只有当你选到了一家好公司且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公司股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如果你有胆量投资股票,却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功课研究基本面,那么你的最佳选择就是投资股票型基金。你应该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可分为成长型、价值型、小盘形、大盘型等,你应该投资几种风格不同的股票投资基金。 投资者在不同的基金之间换来换去,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得支付很高的资本利得税。如果你投资的一只或几只基金业绩表现不错,就不要随便抛弃它们,而要坚决长期持有。 长期而言,投资于一个由精挑细选的股票或股票投资金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表现肯定要远远胜于也各有债券或债券基金构成的投资组合,但是投资于一个由胡乱挑选的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在床底下更安全. 读了本书之后,为学会这些方法找到了路径,只要愿意花时间,我们在投资方面是可以做的不错的。愿慢慢在实战中领悟。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这是一位A股市场公认的价值投资高手(唐朝)写的书,书如其名,旨在教读者阅读A股上市公司财报。作者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信徒,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唐朝对巴神的思想和投资体系理解得相当深刻。 一方面,以三大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为主,唐朝介绍了财报重要的概念和名词;同时,他还穿插着阐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具体到财报指标的筛选原则;此外,老唐还举例介绍了上市公司在财报中作假的常见手段和鉴别办法。因此,对于股市的小白来说,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既学习了会计学的概念,又了解到了价值投资的思想,还可以学习具体的指标评判技能。唐朝的叙述简单易懂,他自己的财务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也很强。读完之后,我也尝试着看了两个上市公司2017年的财报,果然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 本书一步一步的带领读者深探年报的奥秘, 所教的工具众多, 个人觉得, 读者总的读完后, 首先需要重点摘取几个自己最深信的财务指标重点著手, 先对整体图像有概念以后, 再像书中所述开始深入细节会比较容易。

穷查理宝典

读《穷查理宝典》的时候,感觉是自己在看一部纪录片。书里的内容是将查理.芒格平时的说的话和演过的讲记录在一起。查理平时比较低调,一般人只知道巴菲特,不知道巴菲特后面还隐藏了一位好同事-查理.芒格。通过这本书我也学到了查理的普世智慧,收益匪浅! 第一点:多元思维模型 有一句谚语经常在本书中出现: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大脑里只有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你出来问题方式就比较单一,这是查理认为的一种笨办法。查理提倡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用上。 多元思维模型借用并完美糅合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分析并处理问题,会发现问题会有好几个不同的面,相互联系却有不同。 第二点:逆向思考 人们思考问题一向是比较正面的,一般是这样思考我是怎么样成功,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我是怎样失败的。人们一般都是乐观,看待问题都将问题过分简单化,到了结果出现后,却暗自后悔,但是逆向思考会将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 逆向思考顾名思义就是反向思考问题,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这样有助于让我们看到我们之前忽视的一面,可以进一步增加成功的概率。比如我做生意,正在进行投标,我这时候就可以用逆向思考,思考我的投标怎么失败的,这样子一思考我就会发现我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就可以趁投标结束之前解决它,增加中标的概率。 第三点:心理学的25钟倾向 这个是查理总结的25钟人的心里倾向,这些倾向会使人的大脑失灵。 1.避免不一致倾向,这个倾向会让人们积累大量僵化的结论和态度,而且并不经常去检查,更不会改变。 2.受简单联想的倾向,这个会让人们因为过去的的成功,而忽视一些的事情,从而导致现在的失败。 3.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人们总是厌恶市区,因为失去一点,导致情绪变得强烈,变得失去理性,干出了一些蠢事。 4.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人的大脑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它很容易满足于容易得到的东西。大脑无法使用它记不住或者认识不到的东西,因为它受一种或好几种心里倾向的影响。 下面太多了,不一一列了。 最后总结一下,普世智慧看上去简单,但是很不平凡,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多做正确的事,少做点错误的事,仅此而已。

上帝掷骰子吗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帝掷骰子吗?爱因斯坦很坚定地告诉我们,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波尔也很坚定地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的回答是错误的。谁是谁非?于是我开始了对《上帝掷骰子吗》的探索。   《上帝掷骰子吗》书名文邹邹的,没看过的人或许会以为它是一本文艺书,这是我一听到这书名的第一感觉,没想到它竟然是一本科普书。很意外咧!那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吧。   《上帝掷骰子吗》其实是一部关于量子论的史话,是一个叫曹天元的作家所写的比较高端的科普读物,他不是一名物理学家,但是他却用他那非“专业的”的写作手法带我们领略了一场科学史上的盛宴。本书的感情基调是轻松的,趣味的,作者用他那小说化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量子论的故事,我们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直至最后艰难的建立了量子理论为止。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很多有关物理方面的历史,可以领略到众多伟大物理学家的风采,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去探索科学上未知领域的,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去开辟属于自己的通向科学至高地的道路的,还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智力上的较劲。使我们明白其实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些物理学家相互提出理论然后又相互证伪的过程中进行的,并告诉了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书中插入了很多“饭后闲话”,讲述了一些有关物理学家的趣闻逸事,使我们读来趣味十足,并会不时感叹作者文笔之精妙,竟然可以把物理这门枯燥难懂的知识讲得如此自然、易懂。虽然他的写作风格使本书存在些许不严谨的“硬伤”,但不可否认它是一本成功的科普读物。因为相比那些用纯科学的语言写出来的科普读物,它更易为人们接受,在科学知识大众传播方面起到的作用更大。起码就我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他的这种写作风格。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量子论还是下过一番功夫去研究的,否则他对量子论的叙述就不会如此的透彻。   所以,我认为它是一本成功的科普读物,因为它至少成功的向大家讲述了量子物理的一段历史,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是我们毕竟可以知道这门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毕竟了解了很多基本的量子物理理论,我们毕竟了解了大批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我觉得这已经足够了。   只能说各花入各眼吧,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感受和看法,我们不能强迫别人说它好,也不能强迫别人说它不好,所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那你就不妨自己去看看,相信等你看完后,你会有自己的看法,对上帝掷不掷骰子也有你自己的答案。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全书围绕中国的经济发展,解读近代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形态,剖析了中国工业快速发展背景、经过以及预期,个人从中受益良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的发展是需要进入世界,早期的中国的也曾尝试进入世界,但早期的中国的目的缺乏经济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宣扬国威,对于市场缺乏了理解。导致了中国错失了发展的绝对时机。在清政府的时期,虽然社会也曾尝试进行变革,但却选择了先重工业的道路,走错了方向,跨大步伐,社会根基不稳,无法稳定社会的发展。同期的日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选择先是重商主义的主义,先富而后发展的道路,就是这样不同路线,导致两个国家的发展分别走上不同的命运。 在后的军阀民国时代都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试图采用政治变革来改变中国的国内市场和经济环境,历史结果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行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良型的政策调整,通过原始工业积累来支持工业革命。在一个混乱的时代,经济制度不可也无法正常变革。市场的发展需要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这个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中国选择的道路与资本主义又是不太相同,无论英国、荷兰还是美国都是选择武力确定了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中国的道路是人们信任和社会渴望所确立。这里需要提及民主一词,也是这次学习所得理解。 当下的西方国家总是提及民主一词来诬陷中国的发展,民主是什么,民主是建立在国家足够强大,社会监控足够健全,经济发展不受影响所确立的。因为生存权大于投票权。如果民主让社会处于动荡,人民生活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这样的民主有何意义,像如今的中亚多国,这样只会即失去稳定的社会,也会失去所追求的民主。当下中国利用自己独有的政治体系,任用国家干部,完善的监控制度,社会逐步稳定的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也在逐步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社会生活在变得越来越好安稳,也许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的社会让人们所不愿意提及,普遍那段历史是错误的,无意义的,可能事实不仅如此,当然这段历史确实有其重大错误的部分,但也不得不说也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来一定的基础。如果缺乏改革开放前社会形态形成的过程,人们对社会新形态的期待与渴望就会丧失,新一步的改革进展也许是艰难的,更大的流血事件,而人们也无法快速团结,社会的整体将会缺乏凝聚力,变革就以为将会改变社会利益重新划分,不同阶级的蛋糕会再次划分,而国家的稳定就将会得到更大一步的动摇。改革之前的社会发展可能是错误,但也同时促进社会的凝聚力,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待感,如同军阀时代人们渴望一个代表大众利益的组织的成立,带领大众共同发展。错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需要对错误进行反省,更大应该是对错误的思考与总结。 改革开放发展的速度让世界为之惊讶,中国用35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至3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任务,这是巨大成果,当然这其中中国用了大量的时间模仿和制造,在上个世纪各种山寨产品充满市场,这种现象也曾被社会各种诟病,但到如今中国的发展,有很多中国自由品牌的崛起,社会监控制度的完善,山寨一词成为了历史。因为学习都是有过程的,一旦学会了制造和模仿,创造和创新的大门就打开了。美国在18世纪初也是在模仿英国的发展模式,逐步超越英国,替代英国世界霸主地位。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属于美国,21世纪可能就是竞争的国际形势,因为中国社会理念是互帮互助的,英国曾违背带领全球共同富裕的理念,相信在中国的发展如有机会,是不会改变初衷,现如今的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未来的中国还有艰巨的社会任务,需要不断的创新,所谓创新最主要的还是管理的创新,技术只是一种手段,管理如果不发生创新,技术、产品、服务就无法在本质上发生变化,管理是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创新的管理理念,可以引领时代的变革,组织的完善与架构的优化。让管理与实践相结合,唯有合理实践者才能有充分的的经验鉴别活动的必要性。 中国的工业有着其独有的特色,全读此书,个人理解可能就是中国社会文化,中国共产党先辈打下稳定社会基础,社会团结理念,让中国工业化有着强大的背景以及人们对于国家、市场的信任所带来的。所以就如同毛泽东那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新中国,新在文化,新在社会结构,新在人民信心,新在社会的稳定。坚信中国将会有更好的明天。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该词为贬意词,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本书主要介绍了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详细描述了关于群体心理的一些基本特征、感情和道德观、观念、理性和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涉及到影响其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同时介绍了群体领袖说服的手法,以及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本书围绕群体一词,展开描述。书中写到:群体一旦形成,就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形成了“群体心理”,个性随之消失。人群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每一个人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而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暂时的,然而有时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其实并不是这样,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行动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比如过马路聚齐一群人,一起闯红灯。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名有姓的,而群体则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于是,曾经牢固的约束于一个人的责任感就会荡然无存,而群体得到的,是最原始本能的表达与宣泄。让我回想起这样一些屡见不鲜的事实:一辆装满各种水果的卡车在转弯处与另一辆车相撞,当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捡拾地上的水果,然后人数越来越多,最后竟不顾司机的阻挡疯狂地哄抢!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认为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乌合之众》给了我答案,这就是群体,他们不辨是非,他们没有理性而言,仅仅是被情绪感染,被暗示,就能发挥如此惊人的力量。阅读完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认识到在群体中大众扮演的是一种怎样的角色,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机制。正因为了解,所以在不同的时候会有勇气坚持下去。因为历史会告诉我们,群体不一定是对的,真理往往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中间,我们要警惕,尽可能保持理性在先,保持思想独立,不要盲从。

投资者的未来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为《投资者的未来》,感觉还是有些启发,书中的观点有一些新意,能够获得一些启发。 主要思想:选择股票的最大误区可能算是增长率陷阱,在我们以往的投资理念中,选择具有远大前景,每年可以快速增长的股票,买进并持有到价值兑现,可能是最常规的一种对价值投资的理解,然而,通过该作者对长期(美国股市以及其他各国股市为样本,一百年的跨越时间)上市公司的股票回报进行跟踪和比对分析,作者得出一个特别的结论,那就是,持有高成长公司,其长期收益仅比标准普尔指数略高,而回报最高的组合,是一些增长率并不高,有些甚至被看作夕阳产业的公司。作者经过分析认为,要获得最佳回报,应该综合考虑两个因素,即预期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如果一个公司实际增长率虽然很高,但是投资者的预期增长率更高,那么可能表现出公司的股价被严重炒高,从而拉低了整体收益,如果另外一个公司能够稳定增长,但是投资者都不看好该公司,那么投资的机会就来了。前者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的IBM公司,而后者,如万宝路和一些石油公司。 除了预期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造成了一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高低,另外一个影响长期投资回报的重要指标是公司分红,一个保持高分红的公司,回报率要远远高于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前提是红利被用于再买入该公司股票。这样的原因,一个是坚持分红的公司,相对来说对股东需要有一个交代,而不分红的公司,谁也不知道公司利润去了哪里(尤其是缺乏信息披露和监管的公司)。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巴菲特的哈撒维公司,保持不分红,但是巴菲特有长期的投资收益做保证,因此股东们都很信任他。这种信任是无法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因此,对管理层报以警惕的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书还对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未来全球经济做了一定的分析。在该作者看来,未来50年,西方发达国家将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工作的人相对来说负担将迅速增加。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退休的人可能会不得不卖出自己工作时积累的有价证券甚至不动产,当平衡打破时,就会带来资本价格的极速下降和贬值。作者给出的解决老龄化危机的方法就是全球化,发达国家退休人员把资本出售给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以保证自己的生活。看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中国也在逐渐向老龄化国家过度,自己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是否还有能力支撑起发达国家,还需要打个问号。 总的来说,该书的新思路是值得认真思索的,尤其是在投资股票,选择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标准来筛选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要都问题。毕竟,长线投资的时间周期太长,很多年之后,你的投资策略是正确是错误,可以得到检验,但是已经失去意义了。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文笔,眼界,思考和译者的功力都让我惊叹,这本书印证了我以往听说过的一个传说,以色列人真的聪明。 抛去这种带有种族主义的偏见不提,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书中处处体现的不仅有人文学科方面的广博见识,对自然学科的历史叙述也是如此精彩与准确。以至于这本书不像是一人之力能够促成,这部宏大的人类史话像是把一部百科全书浓缩在仅仅三百多页的文字里。作者对史实材料的挑选恰到好处地能够展现自己的观点,又不显得偏颇。让读者很容易能跟随他的叙述反思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里很少有史书能够这么多地引起我的共鸣。 如果只是夸赞这本书的话,我恐怕能写上千字,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考。 这本书里面对很多人类历史上的事件所作出的评价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部分是由于我的无知,也有部分是作者的观点新颖。 首先是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以往我只知道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也知道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远古人类,但我的知识边界也就到此为止,智人这个概念是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第一个新知识。这是知识框架的补齐,在阅读过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收获,我并不指望这些都能牢牢地印在我的知识框架内,但我相信即使只是知识树上某个点的一闪而过,也对我的整个知识框架已经产生了影响,也许会引起蝴蝶效应一样的作用呢。 另一种则毋庸置疑是认知颠覆了,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人类历史上的这些所谓“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更为轻松,反而往往是让我们更加劳累。这个观点虽然惊人,我却始终无法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总是在脑海里探索是否有一种情况能够把它证伪。比如是所有人都更加劳累了还是只有下层阶级劳累而上层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又或者我们是用前半生的劳累来换取后半生的轻松,而采集狩猎的智人部落却要终其一生为食物操劳? 这个观点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以至于似乎每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他看来都是我们智人的自寻烦恼。当然作者并没有倡导我们放弃现在的生活回到丛林中,况且现在所剩无几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也已经无法为我们这么庞大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直接食物来源。 这种自寻烦恼从古至今似乎无法避免,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下一次生产方式的革命还是会遵守这个规律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真正解放智人,又或者是智人将反受制于他所创造的新人类,而面临智人的末日? 这个观点是否真的体现了智人历史发展的规律尚待商榷,毕竟远古部落面对的是危险丛林,中世纪黑暗和疾病肆虐,我们至少在人均寿命上已经让他们望尘莫及。人类在一次次的历史转折点选择劳累是为了逃避当时所面临的饥饿、危险、疾病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想象力,以及对未来的信任。 人类之所以发展成我们现在这样的智人,构建出如今这样高度复杂的社会,靠的正是我们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并且想象力本身强大的生长能力不断带我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对未来的信任可能来自于我们逐渐掌握的各种规律,当今资本主义的信贷机制就建立在这种对未来的信任上,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农业革命也是建立在对未来的信任上,只不过这个未来有一个更可见的时间度量衡,而信贷机制则将这种信任推向了更广阔的未来,更多的指“未来”这一概念本身。 想象力和对未来的信任并不一定会将我们引向好的方向,想象力的中性意味自不必说,对未来的信任也有可能引我们不假思索地走向自我毁灭。究竟未来值不值得我们信任,我们的想象力又将带我们走向何方,这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原则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我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